关于国足球员纹身的争议,始终未曾平息。大家普遍知道,在中国,纹身一向被视为“敏感词”。在很多传统观念中,纹身似乎总和不良形象划上等号。举个例子,要是想当兵,纹身会直接导致体检被刷下来;想考公务员,面试都未必能通过;甚至很多大工厂的招聘启事上都写着“有纹身者勿扰”。可是,问题来了,为什么国足却能招募有纹身的球员?更让人困惑的是,国足队员在代表国家队比赛时,某种程度上是“为国效力”,这就像国家公职人员一样,为什么他们的待遇和标准又有很大的差异呢?
我们先来讨论最关键的问题:国足队员究竟算不算国家公职人员?很多人认为,既然国足队员穿着印有五星红旗的队服,代表国家出去踢比赛,那他们不就是“国家队的成员”吗?其实,国足的性质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国家单位完全不同。国足球员的“东家”是各大职业足球俱乐部,而这些俱乐部实质上是企业,与房地产公司或者互联网大公司没什么本质区别。球员与俱乐部签订的是劳动合同,俱乐部发工资,赢得比赛有奖金,输了可能连奖金都没有。即使入选了国家队,国家队也是临时抽调球员,比赛结束后,球员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俱乐部继续为其效力。
如果我们把国足队员与真正的国家公职人员做对比就能明白。公务员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,进入政府机关,领取的是财政支付的工资;军人更是有明确编制和管理制度,所有行动必须服从指挥。尽管国足球员代表国家出战,但从身份上来说,他们更像是“借调去执行国家任务的企业员工”,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个人形象上的限制,尤其是纹身问题,显然不会像公务员那样被严格限制。
那为什么社会上对纹身的态度存在双重标准呢?这就需要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解释了。过去,纹身的确被视为负面的象征。老一辈人常说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,纹身被认为是一种破坏身体完整性的行为。更有甚者,在很长时间里,电影、电视剧、新闻报道中,拥有纹身的人往往都是江湖人物或不良少年,这样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“纹身 = 不良行为”的刻板印象。因此,军队和政府部门在招募人员时,为了维护纪律性和形象,通常一律拒绝有纹身的候选人。
然而,在足球圈,情况就大不相同了。足球作为全球化的运动,国际足坛中,纹身几乎是“标配”。梅西的手臂上有着家人的名字,贝克汉姆的全身被各种有纪念意义的图案装饰,甚至内马尔等顶级球星也都有纹身。在国外,纹身早就被视作个人表达的一种方式,与艺术和情感紧密相关。中国足球这些年在不断向国际足坛学习,球员们也受到这种文化影响,越来越多的球员开始纹身,往往是为了纪念重要的人,或者激励自己。比如有的球员纹上了父母的生日,或者刻上“永不放弃”的字样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纹身不再是“不良象征”,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表达。
展开全文
再从国足选拔球员的角度来看,教练组和足协选人的标准,最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——能不能带来胜利!如果球员的技术和战术意识出色,哪怕身上有再多的纹身,也照样会被选入国家队。如果因为纹身就拒绝一个有实力的球员,那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。毕竟,国足这些年战绩一直不理想,球迷们期盼着球队能够赢球,足协和教练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,因此,只要能提升球队的战斗力,其他问题就会被暂时放在一边。
但是话说回来,国足招募有纹身的球员,真的是没有问题吗?其实也并非如此。近两年来,国足在尝试平衡球员的个性和国家队的整体形象。最显著的变化是,以前球员在比赛时,纹身往往是完全暴露的,现在很多球员在比赛中会用胶布或护具来遮盖纹身。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国际赛事中,镜头扫过替补席时,经常会看到球员手臂上缠着一圈圈白色胶布,这些胶布就是专门用来遮掩纹身的。
此外,足协也开始从青训阶段入手,逐步引导年轻球员。目前,很多足球学校和青训营都明确规定,学员不能纹身。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年轻球员的年纪较小,纹身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;另一方面,也希望从根本上避免纹身这一问题。等到这些没有纹身的孩子长大,也许就不会再有这样类似的争议了。总的来说,国足招募有纹身的球员,既是足球运动特殊性的反映,也是文化观念冲突和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尽管如今争议不断,但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,也许在未来,纹身就像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一样,根本不再是个问题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